江蘇省高郵市龍虬鎮太宏水產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內,蝦農湯太宏抄起網,往水里一兜,就撈出數十只青殼透亮、活蹦亂跳的高郵大蝦。
湯太宏臉上笑開了花,“以前養蝦是看天吃飯,品質難以把控。現在養的是生態蝦,品質好,心里那叫一個踏實。”
幾年前,湯太宏的蝦塘遠非這般景象。傳統養殖密度過大,過度投喂,水環境不堪重負,辛苦一年,畝產利潤不過一兩千元。“蝦苗放下去,心也跟著懸起來,密度大了怕生病,蝦的質量沒保障,賣不上價。”回憶起那段日子,湯太宏眉頭緊蹙。
轉機始于當地推行生態養殖。在市鄉兩級農業農村部門的指導下,老湯的蝦塘開始了一場“生態蝶變”——轉變養殖觀念,改變養殖模式,塘里種植水草,水中投放花白鰱、螺螄,岸邊還建起了“跑道式”循環水槽。“水草是天然棲息所和水體凈化器,螺螄吃掉殘餌,花白鰱抑制有害藍藻生長。”湯太宏說。
生態養殖,悄然改寫著蝦農們的賬本。老湯掰著指頭算得實在:“水干凈了,蝦‘住’得好了,長得壯實,品質上了個大臺階,以前是我們到處找銷路,現在是客戶追著塘口跑。”今年,他的200畝蝦塘大蝦規格達到1斤15頭。
“嘗過就知道,生態蝦肉質緊實、味道鮮美,營養價值更是沒的說。”高郵大蝦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工作人員陸星新說,“科技創新讓高郵大蝦加速‘升級’。園區引入物聯網、水源熱泵等新技術,不僅實現了養殖全過程透明化、精準化管理,還能錯峰上市,搶占市場。”
在高郵大蝦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近萬畝現代化養殖基地,“兩降一禁”“高位池輪捕輪放”“種草養蝦”等生態養殖模式得到大力推廣,蝦塘每年能多收一季蝦,畝產高達600—650斤,全年產量是普通養殖的1.5倍。
生態蝦的價值充分釋放。揚州凡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現代化加工廠里,工人們把剛捕撈的大蝦分級、清洗,通過液氮瞬時鎖鮮技術,鎖住鮮甜,速凍成件,通過冷鏈發往全國各地。
成立行業協會,設計專屬標識,培育特色品牌……高郵市實施“區域公用品牌+企業子品牌”雙輪驅動戰略,區域公用品牌“高郵大蝦”品牌價值評估已超50億元。
經過長期發展,高郵大蝦已經形成了從育種保種、蝦苗繁育、生態養殖,到飼料動保生產、市場交易、冷凍食品加工一條龍全產業鏈條。上游,20家苗種企業、8家科研機構保障種源,開展技術創新。中游,8家合作社、38家飼料加工企業等支撐標準化生產。下游,15家精深加工企業、6家直營店和多家電商平臺暢通銷路。
日前,農業農村部公布2025年漁業綠色循環發展項目立項名單,高郵大蝦產業項目成功入選。高郵市加快推進高郵大蝦產業向生態化、園區化、融合化發展,把生態大蝦打造成為興業、強縣、富民的“致富蝦”。
來源:《人民日報》8月22日(//paper.people.com.cn/rmrb/pc/content/202508/22/content_30098697.html)